日期:2025-10-17 06:00:37
央视态度突变,全国马拉松赛事一夜停摆!曾经遍地开花的“全民狂欢”,为何突然引发众怒?从区县到省会,赛事承办方赚得盆满钵满,参赛者晒奖牌刷屏朋友圈,普通市民却要忍受封路绕行、公交改线的麻烦。更有人为跑马辞掉工作,外籍选手包场领奖台,这场被资本裹挟的体育盛宴,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?
最近,不少跑友打开赛事APP时发现,原定下月开跑的城市马拉松突然显示“赛事取消”。打开社交平台,类似的消息正在刷屏:西安城墙马拉松宣布延期,杭州西湖半马名额自动退款,就连常年举办的厦门环岛赛也悄悄下架了报名通道。
有赛事公司员工透露,上周接到通知时,办公室的打印机还在不停吐出参赛包物料清单。这场突如其来的停摆,让不少跑者措手不及。家住北京朝阳的王先生晒出手机截图,他为备赛新买的专业跑鞋还没拆封,订单显示“7天无理由退货”倒计时只剩3天。
马拉松赛事的“降温”并非毫无征兆。去年秋天,某二线城市马拉松开跑当天,主干道封闭导致急救车无法及时通过,一位突发心脏病的市民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。类似的冲突在各地不断上演。上海外滩半马期间,有上班族为绕路多花了40分钟通勤,在地铁口对着封路牌破口大骂。
展开剩余77%成都某区的迷你马拉松更引发争议,赛事方为增加曝光,请网红在赛道旁直播带货,围观人群堵塞了补给站通道。普通市民的不满情绪,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发酵。小区业主群里,有人算起了“经济账”:一场万人规模的马拉松,光封路造成的商户损失就超过百万,而赛事承办方的招商收入却能轻松覆盖这些成本。
更让人生气的是那些“面子工程”。某县级市为打造“体育名片”,花300万邀请非洲职业选手,最终外籍选手包揽前三名,本地跑者连颁奖台的边都没摸到。现场观众拍下的视频显示,冠军冲线时,看台上稀稀拉拉的掌声还不如广场舞比赛热烈。
资本的逐利性正在扭曲这项运动的本质。一位资深跑者透露,现在赛事赞助合同里都藏着“隐形条款”:要求至少5名外籍选手参赛,且必须有一人跑进2小时15分。为了达标,有些赛事方甚至给外国选手“开小灶”,偷偷安排领航车破风。普通参赛者的体验则被抛在脑后。
去年广州马拉松,有跑者反映补给站的矿泉水瓶没开封就发现里面有杂质,组委会的回应是“运输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”。厦门海沧半马更离谱,终点处的完赛奖牌发完了,晚到的选手只拿到一张打印的纪念证书。
最极端的案例发生在南方某城市。一位程序员为备战全马,连续三个月每天凌晨4点起床训练,最终因为过度疲劳在工位上晕倒,被同事送到医院时,医生诊断为“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”。他躺在病床上刷手机,看到赛事官微还在推送“挑战极限,超越自我”的鸡汤文。
社交媒体上,“跑马成瘾”的讨论越来越多。有人晒出自己三年跑了28场马拉松的“战绩”,下面却有网友留言:“你儿子的家长会,你一次都没去过吧?”更讽刺的是,当资本纷纷退场,一些城市开始“秋后算账”。
西部某省会城市审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过去三年举办马拉松的财政补贴,足够建10所社区健身中心。那些曾经被宣传为“提升城市形象”的赛事,留下的只有满地狼藉。某赛事结束后,环卫工人花了6小时才清理完赛道上的能量胶包装,垃圾桶里还混着被遗弃的参赛T恤。
体育精神的丢失,比这些垃圾更难清理。一位退役田径教练在采访中叹气:“现在的马拉松,选手比的是谁的赞助商名头响,观众看的是谁的兔子长得漂亮,早就不是纯粹的奔跑了。”他翻出20年前的老照片,黑白影像里,北京马拉松的参赛者穿着布鞋就能跑完全程,终点线没有鲜花和奖金,只有一块印着“重在参与”的帆布纪念章。
如今,这样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。打开二手交易平台,“马拉松参赛名额”成了新的商品,热门赛事的名额转让费炒到上千元。有人专门靠倒卖名额牟利,他们注册多个账号抢名额,再通过加价转卖给真正想跑步的人。
赛事方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因为报名费收入里,他们能抽成15%的“转让费分成”。医疗保障的漏洞也逐渐暴露。去年武汉马拉松,21公里处的医疗点只有一名医生值班,却要负责近万名选手的健康监测。
有跑者出现小腿抽筋,医生刚喷完一瓶云南白药,后面又涌来三个症状相似的参赛者。角落里,废弃的肌效贴和能量胶包装堆成小山,和旁边“绿色赛事”的宣传横幅形成刺眼对比。这场由资本主导的“全民狂欢”,终于在各种矛盾的叠加下按下了暂停键。
现在打开赛事官网,曾经滚动播放的明星选手宣传片,已经换成了“全民健身倡议书”。只是那些被搅乱生活的市民,那些被割韭菜的跑者,还有那些被浪费的公共资源,又该由谁来负责?
傍晚的公园跑道上,几个大爷照常散步,其中一个指着不远处的健身器材说:“还是这个实在,不用封路,不用花钱,想练就练。”风吹过,他们的笑声混着广场舞的音乐飘向远方,没人再提起马拉松这回事。
发布于:江西省配资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