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9-13 06:42:34
最近生猪市场一片低迷,蓬莱市场的毛猪价格长期在6.10元/斤到6.30元/斤之间徘徊,猪粮比已经跌破5.55:1的省定盈亏平衡点,进入蓝色预警区,这意味着养猪业已经全面进入亏损状态。
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,等待猪价回升显然不是办法,真正聪明的养殖户已经开始从降低养殖成本入手,寻找生存之道。
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65%到70%,是最大的支出项。成品饲料价格居高不下,直接压缩了养殖利润空间。
有经验的养殖户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,使用饲料发酵剂将玉米秸秆等废料转化成自制的青贮饲料,与成品饲料混合使用。 这降低了饲料成本,还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。
根据毛猪不同生长期的特点调整饲料投喂量也很关键。 育肥前期猪生长发育快,需要充分采食;后期长速变慢,积累脂肪,应及时出栏,一般不超过220斤为宜。
调整饲料配方也能节省开支。 许多养殖户正在减少豆粕依赖,充分利用非常规和地方性优势原料。中小型猪场通过联合采购方式,降低饲料原料成本。
精准用料同样重要。 针对不同品种、类型和生长阶段的生猪,需要开展精细化饲养,杜绝大猪吃小猪饲料,避免不科学的饲喂量和饲料浪费。
优化猪群结构是降低成本的另一有效途径。 在市场低迷期,更新低效猪群能带来长期收益。
利用当前低价窗口期,及时筛选补充优质高产后备母猪,淘汰年老低产母猪,提高母猪繁殖效率。 市场行情差时正是淘汰劣质种猪、引进优良种猪的好时机,此时引种价格更低。
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公猪饲养成本。 这项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优良公猪的遗传性能,提高后代质量,还能减少公猪饲养头数。 一个万头猪场原本需要23头公猪,采用人工授精后只需要6-8头就够了。
适当缩减规模也是应对策略之一。 养殖场需要顺势调整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,加强母猪和种猪管理,确保核心产能稳定。
及时合群并圈,淘汰落后产能,关停使用率低的场区圈舍,提高猪群集中度和管理效率,减少人力和能源消耗。
生物安全是猪场生产管理的生命线,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。 保持猪舍干净卫生可以减少病菌和寄生虫感染,防止猪病发生,有效控制用药成本。
清洁生产可以通过干撒式发酵床来实现,它能有效处理猪粪,提升猪的免疫力。 发酵床还在冬春季节防寒保暖和夏季防暑降温方面有奇效,可减少肉猪应激反应,提升猪肉品质。
完善生物安全机制,从硬件、软件、人员、制度等各方面保障生物安全措施落地。合理消毒用药,科学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消毒用品,精准用药,避免不必要的大群用药。
做好防疫和驱虫工作,根据本场实际,在抗体监测的基础上制定免疫程序,定期对各阶段猪只进行驱虫和疾病药物预防。
降低饲养密度是减少损失的有效方法。 在行情差时,过量密饲并没有多少好处。 饲养密度过高会使猪的群体位次被打乱,争斗次数增加,不仅消耗更多饲料,还易发生应激,对疫病的抵抗力下降。
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很重要。 养殖户要及时关注农业农村、统计、发改等权威部门发布的能繁母猪数量、生猪存栏数量、猪肉收储、预警级别等信息。
适重适时出栏是关键。 科学安排繁育出栏等生产计划,商品猪适当缩短出栏体重,不养超大猪,降低饲料使用量,提高饲料报酬。 不要追等猪价,及时出栏销售,减轻运行压力。
探索横向和纵向合作经营模式,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通过产业链融合和系统化经营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。 与周边养殖户建立联系,组建养殖合作社或联盟,可以形成合力,共同应对市场风险。
多元化经营是分散风险的好方法。 养殖户可以考虑适当进行多元化经营,如养殖其他家禽或牲畜,或在养殖场内开展农家乐等副业,增加经济收入来源。
保障资金流量至关重要。 养殖场户要开源节流,加大资金回笼措施,拓宽融资渠道,保证经营现金流,确保资金链不断裂。
因地制宜饲养性价比高的特色品种也能提高收益。 目前国内主要有对饲料营养水平要求高、生长速度快但肉质较差的瘦肉良种猪,和耐粗饲料、肉质鲜美生长速度慢的土杂猪。 一般来说土杂猪猪肉要比瘦肉型猪贵一点,养殖户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喂养性价比高的猪种。
提高饲养人员科学管理水平,减少或降低管理人员的费用支出,同时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投入,在饲料成本无法压缩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养猪隐性成本。
优化技术、采购、物流、生产等流程,提升管理效能,降低生产成本,加强内部管理,杜绝非必要生产费用和非生产性费用支出,减少无序生产和投入。
加快技术升级,积极应用节本增效生猪生产技术,探索应用物联网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,结合养殖现场进行合理的软硬件优化,不断提升自动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养殖水平。
盘活资源潜力,根据企业发展,探索合作经营模式,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和潜力。及时准确上报企业生猪存出栏等信息,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支撑。
配资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